心理学院讯(通讯员:刘涵睿 摄影:刘可心)为探寻渤海革命历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血脉,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融心筑社实践队员赴山东惠民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探访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图1 实践队员来到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当天上午,实践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先后参观了旧址内复原的办公场所、历史陈列室。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文件手稿、磨损的钢笔、带着补丁的生活用品等实物静静陈列,默默诉说着革命年代物资匮乏的艰苦与先辈们勤俭节约的坚守;场景复原区里,简陋的桌椅、昏暗的油灯、墙上斑驳的标语——这一幕幕场景,生动还原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办公、议事的画面,让队员直观感受到当年斗争条件的恶劣与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图2 实践队员正在参观
“这里曾是渤海区党委、行署、军区的办公所在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渤海老区的光辉历史:从抗战时期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支援前线,到解放战争时期动员军民参军参战、保障物资供应,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期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群众转移的党员干部,有倾尽家资支援革命的普通百姓,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年轻战士…… 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政权的建立离不开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

图3 实践队员正在参观
参观过程中,队员不时驻足沉思,相互交流感受。“看到先辈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守斗争,真的很受震撼。”实践队员刘涵睿感慨道,“那些带着补丁的衣物、字迹潦草却坚定的命令手稿,都让我感受到他们‘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在历史陈列室的留言簿上,队员们写下自己的感悟,“以史为鉴,方知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吾辈青年责无旁贷”等话语,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与传承精神的决心。
午后,实践团在旧址内的学习室开展了主题分享会。队员结合上午的参观经历,围绕“如何理解红色精神”“当代青年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队员提到,革命先辈在艰苦中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对当代青年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具有重要启示;也有队员表示,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未来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将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坚韧、团结等品质融入心理服务,引导更多人从历史中汲取心理力量。
此次探访活动虽短暂却意义深远。实践队员不仅通过实物、场景与历史 “对话”,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艰苦奋斗、一心为民”革命精神的理解。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下一步,团队将整理探访资料,通过线上宣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分享实践感悟,让更多同学了解渤海革命历史,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激励青年担当时代责任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图4 实践队员合照
新闻来源:“融心筑社”实践队
供稿审核:贺现网
编辑审核:朱伟卫
终 审:罗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