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王晓明副教授团队发表SSCI一区论文揭示嵌套社会困境中声誉与群际合作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4-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心理学院讯(通讯员:孔繁聪 朱泓锦)近期,心理学院王晓明副教授团队在群际合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Dynamic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reputation and group reputation on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nested social dilemmas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SSCI Q1 , IF = 3.2)。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王晓明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生孔繁聪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1 论文截图

如何改善群体间关系作为全球性难题备受关注。群体间关系通常表现为群体间合作与群体间冲突,其问题在于个体利益、群体利益、集体利益所构成的多层次利益冲突,即嵌套社会困境。而在这种情境中,由间接互惠模型建构的声誉系统能否维持与促进群体间合作尚未有明确答案。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院王晓明副教授团队基于间接互惠理论(Indirect Reciprocity Theory),采用嵌套社会困境并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揭示了个体声誉与群体声誉在群际环境中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

研究者共进行了2项研究4个实验。结果发现,在群际环境中,来自内外群体的个体声誉与群体声誉对群际合作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声誉受到群体的约束,无法促进普遍合作,支持了有界广义互惠;群体声誉对群体间合作的影响不受到群体身份的限制,可以直接促进普遍合作,证明了无界间接互惠的观点。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两者心理机制上的差别,即威胁感知的中介作用。具体来说,个体声誉不会引起人们对于群体的威胁感。相比之下,群体声誉却更容易引发个体的威胁感,而这也可能正是群体声誉在嵌套社会困境之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研究主要结果图

总体而言,研究从个体声誉与群体声誉的角度对间接互惠理论进行了拓展,揭示了个体声誉与群体声誉在嵌套社会困境中对合作行为的不同影响,为该领域的研究思路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同时,研究证明了群体声誉在促进与维持群际合作中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个体、组织和社会在改善群体间关系和应对集体性问题过程中提供了一定启示,也给出了一条可行的心理路径。

论文信息:

Wang, X.*, Kong, F., Zhu, H., & Chen, Y. (2024). Dynamic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reputation and group reputation on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nested social dilemm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12, 104599.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4.104599.

新闻来源:心理学院

审核:王晓明

编辑:王修欣

终审:朱伟卫

上一条: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凡刚到心理学院调研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认证工作
下一条:心理学院成功举办“毕业季·梦想启航”海报设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