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讯(通讯员:杨萌琦 摄影:杨萌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剪纸艺术的普及与传承,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耘籽夏长,共筑邻心”实践队返回家乡烟台海阳,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修丽娟老师,开展了的“剪纸文化进课堂”暑期实践活动。活动以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为主线,通过面向小学生开设剪纸课程、协助非遗传承人教学、组织作品展示等形式,让传统技艺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匠心传承
实践队邀请海阳市剪纸非遗传承人修丽娟老师为孩子们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民俗内涵。修老师以“剪纸与五行文化”为主题,结合腊八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介绍窗花中“鱼跃龙门”“福字纹”等图案的吉祥寓意,并演示“折、画、剪”的基础技法。“剪纸不仅是手艺,更是古人智慧的密码”,修老师强调,剪纸中的对称构图与阴阳调和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图1 非遗传承人在教授同学们剪纸技巧
实践队员分组协助修老师教学,针对小学生操作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队员发现部分孩子折纸时边缘对齐不精准,导致剪出的图案不对称,便采用“对角折叠三次后压痕”的简化方法,提升成功率;队员通过“拇指在上、食指支撑”的口诀,帮助低年级学生纠正剪刀握法,避免纸张撕裂;还鼓励孩子们在传统纹样中加入个人创意,如将生肖动物与花草组合,形成独特构图。
图2 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教育联动:剪纸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为了进一步深化剪纸艺术的本土特色,实践队深入挖掘了海阳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如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大秧歌”和充满海洋气息的“渔民号子”。通过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元素融入剪纸创作中,实践队精心指导孩子们创作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剪纸作品,包括《秧歌人物剪影》和《渔家乐》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海阳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还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意和手工技艺。
图3 剪纸作品集锦
实践收获: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非遗传承需兼顾技艺标准化与创新表达。实践队员在与孩子们的实际交流过程中敏锐察觉到,当前存在父母陪伴时长不足以及孩子们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实践队员下一步计划将非遗剪纸与心理学相结合,设计‘剪纸心理疗愈’课程,探索传统艺术在儿童情绪疏导中的应用。修丽娟老师充分肯定队员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用年轻语言解读传统,让剪纸更贴近孩子,这种‘传帮带’模式值得推广。”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也剪出乡村振兴的希望。“耘籽夏长,共筑邻心”实践队将继续以非遗为纽带,搭建高校与家乡的桥梁,让剪纸艺术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传统走向未来。
新闻来源:心理学院
供稿审核:贺现网 吕 超
编辑审核:朱伟卫
终 审:罗文伟